我身边的“张思德”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一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成为了毛主席笔下为人民服务的化身,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张思德,一位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王增德。他今年58岁,曾任我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办理过800多起案件,从未给自己和亲属谋取过任何好处。
王增德常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检察官,执法为民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老百姓的事时刻挂在心上,抓在手上.”我们到王检蹲点下乡的东新村走访调查时,有位大伯满含深情地说“一提起增德,我这心里就热乎乎的。他为咱百姓说真话、办实事啊!”
他是普通农民的儿子,父亲为他取名“增德”,是要他勤学修缮,增加德行。母亲说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求外表华丽,但求内心充实。纯朴的民风和严格的家教塑造了他忠厚朴实、坚忍不拔的个性。
17岁当兵入伍,由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很快成为一名专业精通的通信兵。在党的哺育下,在部队锻炼中,他渐渐蜕去青涩。21岁光荣入党,26岁就随部队深入炮火纷飞的自卫反击战场,冒着枪林弹雨传达各项作战命令,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作战任务。14年的部队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对他的品行和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4年他作为连职干部转业分配到望都县人民检察院,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一股子韧劲儿,很快从一名共和国卫士成功转型为检察工作的行家里手,每当讨论疑难案件时,他都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意见。同事们说他工作认真、细致,办的案子扎实、公正;领导说他平和谦逊、求真务实,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们都在思索:增德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坚定党的信念,是忠诚检察事业、一心为民的执法理念。全院干警有个共识:王检平易近人、朴素、朴实。他从不邀功请赏、跑官要官,一件夹克一穿就是十几年,日子清苦却自得其乐。职务上退居二线后,他依然坚守岗位、认真履责,对于后辈上级,他要扶上马再送一程,面对高官战友,他说“人生不是以财物的多少、官位的高低来衡量的,能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为百姓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快乐。”
是啊,他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和宪法法律视为至高无上, 27年间他经办的案件无一起冤假错案!他说“每当自己经手的案子为人民讨回了公道,看到群众信任的眼神、感恩的泪水,一种踏实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信念上的满足是任何物质换不来的。”
1996年,刑事案件刚开始实行抗辩式庭审,他们就遇上了一件十分棘手的故意伤害案。被告人当过联防队员,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又与关键证人订立了攻守同盟,归案后始终不肯认罪。王检三次到看守所提讯嫌疑人,多次到医院看望被害人,想想询问发案过程,从中找到了突破口,取得了关键的证人证言。庭审时,王检义正词严、气势如虹,证据链条环环相扣,被告人当庭认罪伏法,被害人顺利得到了医药费和赔偿款。
他一直恪守“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坚守着“做人凭良心,执法真为民”的信念,保持着特立独行的定力和洗尽铅华的本色。他说在执法办案上“亲情绝对不能大过法律”。
2009年,他一个亲戚的孩子因参与拦路抢劫被批捕起诉。亲戚找到他说,“孩子还年轻,你想想办法少判几年吧。”他对亲戚说:“如果法律范围许可,我情愿他不坐牢,但亲情大不过法律啊。”之后,他主动回避了这个案件的处理。
在涉农检察工作新机制运行之初,王检主动接手设计一个涉农检察工作流程图。他手绘草图、多次修改,加班加点,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主管涉农检察工作的副检察长许永胜将流程图拿在手里如获至宝,连声夸赞“王检,真有你的!不愧是老将出马!”当年我院涉农办被荣记集体三等功,王检设计的流程图功不可没!
这么多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妻儿却有一份深深的愧疚。妻子下岗、转岗、再下岗直到退休,他没请哪位领导费过心;儿子大学毕业独自赶赴大西北,靠自己就业,没有沾他一点儿光。有一回他在单位连续加班88天,等忙完工作回家时,他看到的竟是病倒在床上的老伴,心疼和愧疚让这个坚强的汉子流下了眼泪。
王检感动大家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是他多年来的坚守。参加工作至今,由租房到住进自己盖的平房,到现在房子拆迁借住亲戚家,生活基本就是两点一线,一辆二八自行车伴他风霜雪雨27年,累计里程可以绕地球几圈了。“不拿不该拿的钱,不办不该办的事,做一名清廉奉献的人民检察官”他说到也做到了!
回首来路花似锦,瞻念前程更辉煌。学增德精神,树检察形象!我们要牢记“厚德崇法 公正务实”的院训,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望都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