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省宁晋县检察院在开展社区矫正监督中发现,社区矫正对象中存在“人机分离”现象,已经形成“隐形脱管”,社区矫正工作存在较大风险。
目前,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主要采取“手机定位+图像声音复核签到”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轨迹,防止出现擅自脱区甚至脱管。实际操作中,需要社区矫正对象办理手机定位业务后,下载签到App,这样司法局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掌控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位置,并通过签到App不定时抽查,做到人员不脱管、不失控。
检查社区矫正对象人机分离情况。
“人机分离”是指社区矫正对象未全时携带定位手机的现象。其不携带定位手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监管,方便不请假外出暂时脱区;实现方式是使用两部手机,将签到App安装在定位手机之外的手机上,然后将定位手机放置在家中或者由其他人携带,自己仅携带签到手机,从而实现定位不脱区,随时能签到,脱区又无人知的目的。“人机分离”易导致实时监控措施失去效果。涉及人员主要是中青年人群,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发生违规违法行为,甚至有人不请假外出就是为了从事违法行为。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宁晋县检察院采取三项措施进行治理。一是与县司法局进行深入沟通,讲清楚“人机分离”行为的危害性,以及监管失职的严重后果;二是利用集中学习等时机进行专项检察,查手机定位与人员位置是否相符,是否存在两部手机,定位手机是否经常使用;三是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司法局严厉惩治“人机分离”人员,同时加强对定位签到手机的检查,发现一个严肃处理一个,有效杜绝类似情形再次发生。
通过开展专项检察,发现两名“人机分离”人员,一名不请假外出到外地跑长途运输,另一名不请假外出到外地参加赌博,司法局对二人均给予了警告处分。目前,司法局高度重视“人机分离”现象,专题研究布置相关防范措施,下大力气整治这一问题,确保人员不失控,使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