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制报讯 (于得泉 任江艳)保定市莲池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监督纠正违法、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促进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构建“大数据+公益诉讼”监督模式,探索建立非法取用地下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稳步推进“数字检察”改革。
据悉,这个模型的构想源于该院今年3月办理的一起洒水车非法取用地下水案件。涉案的5个环卫企业,未办理地下水取水许可,擅自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经营,破坏、污染水资源,严重违反《地下水管理条例》,导致水资源大量流失,破坏区域资源保护。为此,莲池区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主管部门对此5家企业进行处罚,并督促加紧整改。
“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发现依靠传统的方式对每一辆洒水车跟踪取证,一方面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取证困难,另一方面洒水车取水点较为隐蔽,导致此类案件线索发现难,增加办案难度。”该院第四检察部相关负责人说,因此,检察机关希望建立一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案件线索的自动抓取和针对性筛选。
莲池区检察院围绕地下水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损害问题隐蔽性强、收集难度大等特点,以调查取证重点环节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大数据+公益诉讼”工作模式,针对数据收集和筛选分析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充分借助大数据检察技术,形成调查合力。莲池区检察院结合办案工作实际,组建由公益诉讼和检察技术业务骨干组成的办案团队,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整合内外部办案设备和信息资源,形成“全院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与技术研发团队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定位平台的公益诉讼监督模型。
该模型通过向行政执法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获得洒水车的定位数据和登记信息等数据资源,分析筛查各个洒水车的行车轨迹、停留地点、停留时间以及取用次数,明确数字化监督方向和手段,打破“数据孤岛”的限制,转化为活生生的案件线索, 打破了信息壁垒,畅通内外部线索流转渠道。该模型目前具有定位展示、车辆管理、运行统计、总览停留分析、监督模型、线索管理、围栏管理、报警管理系统、第三方接口对接等功能模块,为进一步提升监督效力和办案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实践让数字监督成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新动能,同时在本次专项监督行动中,我们促进各方协同共治,充分彰显了公益诉讼制度优势,有力推进了社会治理。”莲池区检察院检察长马志晴说,下一步,该平台还将升级应用于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中具备定位功能的所有监督项目,使其成为一个具备多方面线索采集、数据清洗、数据筛选分析等功能的平台,有效拓展案源渠道。